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從精緻的茶文化到大碗喝普洱
說起茶藝文化,現代人觀念中一般是把它當成休閒生活的一環,於是會講究地挑選茶壺——瓷器、陶器,亦或是紫砂壺等等;說起茶葉種類,更顯示了中國人生活環境得天獨厚,每一方地理風土都能育孕特有的茶葉品種——綠茶、紅茶、白茶、黑茶⋯⋯只是最初略的概分,真正滋潤人們心坎的茶味,何止千百種茶香。
不過茶畢竟是要入口的飲料,所以茶葉如何才能完善地長期保存,讓它的風味不因時間和環境影響而變質敗壞?並不是所有茶種都經得起時間考驗!所以當我們的生活已經到了「無茶不歡,無咖啡不悅」的飲食習慣,喝茶文化也到了必須漸漸走出精緻化,扮演「隨身良伴」的角色。
放眼望去,似乎從上個世紀末逐漸盛行起來的普洱茶文化,是反映了茶藝文化從精緻轉為更普羅大眾的趨勢。
普洱茶來自雲南高山廣闊的大樹茶區,始於西雙版納、思茅等茶區,唐朝已經開始茶的運銷作業,到清朝雍正帝以後,雲南就有以普洱茶做為歲貢清皇朝的歷史記載。隨著現代飲茶人口大大增加,普洱茶已經是雲南極重要商業體系的一環。
高山百年茶樹蘊育了普洱陳香
普洱茶是生長在1000公尺以上雲南山區的大葉樹種,採摘鮮葉後,經過殺青、揉捻、曬乾的曬青茶(滇青)為原料,再經潑水、堆積和發酵的特殊工序加工製成。大葉種茶葉因為發芽早,保持了嫩性,葉質柔軟;厚實的鮮葉外形呈條索狀,且粗厚寬大,內含豐富的有機物,經過重發酵後色澤烏潤或褐紅,非常耐貯藏,存放愈久滋味愈醇,不但不影響茶的品質,而且茶的韻味隨著歲月而轉化為耐人尋味的陳香,因此造就了普洱茶身價受到大眾所關注。
為了貯藏和運送的方便,普洱茶通常分為散茶與緊壓茶二種形式,其中緊壓茶就包括普洱沱茶、方茶(茶磚)、圓茶(七子餅茶)、球茶、團茶和貢茶等式樣。
至於沱茶的名稱,它的緣由有許多不同的傳說。有的說法提到,是因為過往銷往四川沱江一帶而得此名;也一說此茶古時候,被稱做「團」茶,「沱」這個字,則是由「團」轉化而來。雲南沱茶的生產,到現代為止,已有300年的歷史之久。
普洱小沱茶——茶樹精靈走向現代化
雲南沱茶是以一、二級滇青為原料蒸壓成碗形;有些直接以普洱散茶蒸壓。近年來非常普及的型式就是普洱小沱茶。
普洱小沱茶的出現,完美地解決了以往為大塊普洱茶餅、茶團分茶的問題。小沱茶將每一次的用茶量單獨分開包裝,每次泡茶時,只需撕開外包裝即可沖泡,規格一般為5~10 克。
小沱茶不但沖泡容易,攜帶方便。同時完美保留了普洱本色——茶湯色澤濃郁明亮,呈現偏紅色,口感醇厚且回甘,有一股特別的陳年香氣。除了沖泡外,也可以試試煮茶,別有風味。現代人飲食口味偏重,大餐後20分鐘,隨手泡一粒普洱小沱茶,有助於解油膩。在日本、法國、德國等,普洱又被稱為“減肥茶”、“窈窕茶”、“美容茶”、“益壽茶”等等。
可見,普洱茶的普及化,更多是因為它對講究養生的現代人,無疑提供一個與大自然融合更經濟、實惠的處方。